■ 文/邱常梵 2012年6月,我原計畫入藏探望藏族朋友與朝聖,時值藏地多事之際,臺胞必須全程由當地嚮導陪同,無法個人自由行動,這對在拉薩生活過一年,又年年入藏已有十多回經驗的我而言,簡直是酷刑,決定離開。 但距和先生約定於北京會面的時間還有十多天,要如何安排呢?正想著,視線落到左手腕的結繩「松瑪」(藏語,代表守護神保護),那是出國前才受的黑文殊灌頂,一動念:朝聖五臺山去! 文殊、普賢、觀音、地藏是佛教四大菩薩,道場分別在山西五臺山、四川峨嵋山、浙江普陀山、安徽九華山,俗話「金五臺,銀普陀,銅峨嵋,鐵九華」,以五臺山作為佛教四大名山之首,令佛教徒景仰。 出發到五臺去 幾年前,教授藏文佛典的老師要我們背誦讚揚文殊菩薩智慧的偈頌〈彼智讚〉:「以如實見所有義故,彼持經函於心間,……洪聲如雷醒煩惱睡,業力鐵鎖皆解除,斷無明暗,嶄除一切痛苦根苗握寶劍。……」依據佛經記載,文殊菩薩來自東方寶英佛土,受到釋迦牟尼佛感召,留下弘法,由於東方寶英佛土「彼之眾生,重第一義諦,非重世諦」。因此,在大乘佛教裡,文殊就是般若的化身、智慧的象徵,是「一佛之下,萬人之上」的首席菩薩。而最常見的文殊像,左手執蓮花,花中有部《般若經》,右手執寶劍,便是表示能斷一切無明煩惱,斬無數群魔。 文殊智慧烙印心中,朝聖五臺也成為心願,但聽到太多五臺山負面傳聞,在期待又怕受傷害的矛盾中,延宕至今。 臨時起意,手邊沒任何資料,上網搜尋,看到負面評價仍多如牛毛,只能告訴自己別先入為主,謹記西藏諺語:「彷彿一個小嬰孩看著佛堂的壁畫。」說的是小嬰孩心念潔淨,不批判,就只是單純地看著每一樣事物! 因為買不到拉薩直達太原的火車票,只能分段乘車,從拉薩到西寧,西寧到蘭州,蘭州到太原,連續四天三夜,終於從太原搭上直達五臺山的大巴士。 抵達「五臺山風景名勝區」售票口,付了人民幣218元門票進入,到臺懷鎮後第一件事先找住處,原先就看好位置適中,屬藏傳佛教的十方堂(正名廣仁寺),客堂接待的喇嘛說雙人標準間在裝修,只剩不含衞浴的三人房,一床30元。為了方便修持課誦,我付三床費用包房,拿了鑰匙上到三樓,發現公共衞浴間只有厠所,沒有浴室,也沒熱水,難怪沒人入住,整棟香客大樓唯我獨。 廣仁寺原本是隔壁羅睺寺的屬院,因專門接待來自十方的喇嘛和信眾住宿而別名十方堂,面積不大,前後只有小小三座經殿,最大特色是所有佛像全為銅質(其他寺院佛像以木雕、石塑為主),而且文革期間均未受破壞。 放好行李,往裡逛到第二進,意外看到院中涼亭地面擺了四塊專供大禮拜用的木板,手套、跪墊齊全,我喜出望外,鞋子一脫,開始作大禮拜,作了500下,連執事喇嘛都感意外,還派小喇嘛送給我一片西瓜解渴。(獎賞?) 大朝臺與小朝臺 在鎮上買到介紹五臺山的書籍,五臺山由五座平臺山峰環抱而成,東臺望海峰、西臺掛月峰、南臺錦繡峰、北臺葉斗峰、中臺翠岩峰,其中北臺海拔最高3058公尺,其他四臺略低。五峰之內稱臺內,以臺懷鎮為中心,早在六世紀隋文帝下詔五臺頂各建一寺之後,便常有人來遊覽名勝與欣賞五臺自然風光,「東臺看日出,西臺賞明月,南臺看山花,北臺望雪景,中臺觀天際」。 大多寺院始建於漢明帝年間,之後歷代另有新建及補修,依記載,最盛時期五臺山曾有三百多座寺廟,目前臺內有青廟(屬漢傳佛教)三十五處,黃廟七處(屬藏傳佛教),尼姑廟五座。幾乎全集中在臺懷鎮內,少數在臺外。 一般人去五臺山,大多指走訪寺廟林立的臺懷鎮,但對佛教徒而言,還要加上朝臺(朝見五臺文殊)才算圓樠,朝臺分為大朝臺和小朝臺,前者指到五臺頂峰朝拜五文殊菩薩,後者指登上鎮內一座小山「黛螺頂」,建有纜車,山頂寺廟將五臺頂的聰明文殊、獅子吼文殊、智慧文殊、無垢文殊、孺童文殊,合塑於正殿,稱為「五方文殊殿」,進殿禮拜就等於朝拜五個臺頂的五方文殊。 五臺山自古就有清涼勝境的美譽,這清涼不僅指氣候涼爽,主要更是指五臺山所象徵的佛教聖地意義,佛經形容紅塵娑婆世界如同「火宅」,充滿無盡的煩惱和煎熬,與「火宅」相對應的形容便是「清涼」。 前後在五臺山待了六天五夜,一開始我馬不停蹄拜訪寺廟,各寺各有特色,珍貴文物不少,文殊菩薩修行遺跡處處可見,寺中對聯也都意境深遠,但可惜看到很多人為亂象,身心逐漸有點疲累,於是改換方式,徒步前往沒有環山車的外圍,遠離吵嚷擁擠的香客遊客。 果然找回了記憶中寺廟的「味道」與「感覺」,事後回想,印象最深刻的是位於臺懷鎮清水河東岸海拔1700公尺山腰的南山寺,相較同屬五臺山青廟十大寺的顯通寺、塔院寺、殊像寺、廣宗寺、圓照寺等的熙來攘往,南山寺冷冷清清,前往時又值下雨,更添古寺蒼桑寂寥。 創建於距今一千一百多年前的南山寺,隱藏在翠綠的白樺林中,殿宇林立,層層拔高,氣勢磅礡,共有七層經殿和十八處院落,高低錯落,沿著迂迴曲折的階梯而上,圍牆欄杆上到處是漢白玉浮雕,鐫刻花鳥蟲獸、歷史故事、神話傳說。我慢步經行,隨處靜坐,流連忘返。 清涼地上的亂象 雖然出發前告訴自己,要以清淨心看待五臺山的一切,但功力不足,還是起了分別心、煩惱心。 付了高額門票人民幣218元與朝臺費用人民幣350元,一點也感受不到相等的品質;餐廳旅館逢端午節立刻漲價;托缽的居士,供養他一元,居然要求多給一些;乞丐口誦「阿彌陀佛」、手拿布袋(裝布施錢)繞著香客轉;形形色色小動物被關在籠中,成為招攬放生利器;不少餐廳寫著醒目招牌「山珍野味」、「活鮮野味」、「烤全兔」、「驢肉」等,每次經過見到食客還不少,總有點感傷,心想即使不是佛教徒,來此佛教聖地頂多幾天,難道不能尊重佛教最基本的慈悲精神「不殺生」嗎? 自己單獨朝聖,總有一身佛教徒打扮的人靠近:「阿姨,請個導遊吧!很便宜,我也是寺廟俗家弟子,你自己進廟不知道先拜那個,有順序的,拜錯了不好。」 感觸更深的是,看到有些寺廟將佛法變得好像可以論斤秤兩買賣,僧人或居士大喊要人點燈,一盞100元(或兩盞100元),裝聖水一瓶50元……,祈福殿內一排排祈福紙牌,寫著某某人多少錢祈福多少天,天數隨金額延長……。五臺頂與臺懷鎮大小寺廟幾乎都在大興土木重建或擴建,到處都在籲請香客布施、供養,花10元消災祈福,捐100元送一本功德簿紀念,捐200元於功德主石碑刻名表揚,以及大額捐款面議…… 穿著僧服的出家人,語氣樣板的大聲招攬每個靠近的香客:「要供燈嗎?佛前跪下,兩盞100元,再來跟著念,『三世一切諸佛菩薩,保佑我全家身體健康……』。好了,磕個頭就可以走了。」 在五臺頂寺廟,看到一大群人爭先恐後在自備的布幡上搶蓋寺廟大印(蓋一印10元),據說將蓋滿寺廟大印的布幅掛在家中,可避邪、息災、轉運、調風水。 許多時候,自己只是靜靜站在一旁,望著人來人往,手腕胸前戴掛念珠的僧俗大眾,一開口便是「阿彌陀佛」,進了寺廟,燒香磕頭,他們應該都自認為是佛教徒,但到底怎樣才是真正的佛教徒呢? 宗薩欽哲仁波切在《近乎佛教徒》書中強調:「如果一個人接受四項真理,他就是佛教徒。即一切和合事物皆無常(諸行無常)、一切情緒皆苦(諸漏皆苦)、一切事物皆無自性(諸法無我)、涅槃超越概念(涅槃寂靜)。」 反之,如果人們認為有某些基本的元素或概念是恆常的;如果相信有某些情緒是純然愉悅的;如果相信有某些事物確實本具自性而存在;如果認為證悟存在於時間、空間與能力的場域之內,那麼就不是佛教徒。 文殊今何在? 離住宿處不遠就是全五臺山名氣最大、香火最旺的萬佛閣,廟內五龍王殿當地人稱為五爺廟,殿裡殿外掛滿各式各樣感謝五爺的紅布與匾額,字樣以書寫「有求必應」居多,每次經過,都看到萬頭鑽動,想來「有求必應」這四個字正是一般人拜佛信佛的最大驅動力吧! 幾乎每個來五臺山的人都會來五爺廟上香祈願,超大香爐設在戶外空地,四周人潮洶湧,手持成束粗大的香或是包裝成立體盒型的巨大祈福包,高舉過頭,向天向前向右向後向左一一膜拜,同時口中念念有詞,無比虔誠肅穆,而地面堆疊著被隨手丟棄、踐踏髒亂的香袋外包裝垃圾…… 我不知道來五臺山的人是否都了解文殊智慧的蘊涵,若不了解,只聞其名,不知其實,慕名而來,卻只是「見廟磕頭,燒香拜佛,祈福求名得利」,未免可惜,文殊菩薩應該希望看到眾生能從其智慧中得到感悟、啟發,從而獲得解脫的力量吧! 忍不住懷念起無數次和藏民一起朝聖的時光,即使是一貧如洗或目不識丁的藏民,也都能如理如法而行,心態虔誠、單純…… 帶著幾分遺憾離開五臺山,和先生於北京會合,無巧不巧,七月初大陸媒體報導,佛教名山普陀山、華山、五臺山研擬掛牌上市(另一座佛教名山峨眉山,1997年已掛牌上市),引發爭議。有人評論,宗教成為圈錢利器,淪落為整體旅遊資金的一部分,上市是中國慈善與公益之恥,也是股票市場之恥。國家宗教局對於地方這種以「宗教搭臺、經濟唱戲」,利用寺廟進行旅遊開發,捆綁寺廟上市牟利的作法,雖曾公開反對,但似乎起不了作用。 《佛說文殊師利寶藏陀羅尼經》:「我滅度後,於南瞻部洲東北方,有國名大震那,其中有山,名曰五頂,文殊童子遊行居住,為諸眾生於中說法。及有無量天龍八部,圍繞供養。」 五臺山啊五臺山!文殊菩薩與無量的天龍八部,如今尚在否? 嗡阿惹巴札那滴,滴滴滴滴…… 本文摘錄自《人生雜誌349期》 |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